新闻动态
央广网南昌6月29日消息(记者胡斐 见习记者郇康新)“磨剪子戗菜刀”,这声熟悉的吆喝,现在可能只存在70后、80后一代人的记忆中了。鞋子破了在哪里补,拉链坏了到哪里修,钥匙丢了去哪里配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修小补”,却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。
随着城市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街头巷尾“小修小补”摊点慢慢的变少,而另一边,却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依然存在的“零散修补”的刚需。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有序经营、良性发展,为城市增添烟火气?近日,央广网记者在南昌市多个社区进行观察,看“小修小补”如何更具“民生温度”。
“我16岁开始做裁缝,现在每天帮人做些修补衣服的活。”在南昌市青山湖区南钢街道祥和社区,记者见到了今年75岁的徐顺生。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里,一台老式脚踩缝纫机和一台锁边缝纫机是徐大爷店铺的全部家当。
和徐大爷的裁缝铺一街之隔的是吕荣的锁具和小家电修理铺,“做这一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,我今年55岁,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。”吕荣笑着告诉记者。
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的南钢街道,共有8个社区,将近3万人口。但是像这样有修锁业务的小店,只有两家。不少顾客都是骑半个小时的电动车过来修锁。
如何让“小摊小贩”在有序经营同时,又能更好满足市民日常缝缝补补的生活需求?南昌市很多社区在探索“小修小补”规范经营和居民需求之间的更多方式。
“那时候他们占道经营影响市容,但是社区居民又有修补的需求,当时我们也很矛盾。”祥和社区党委书记万素娥对记者说。就在去年年初,社区把门口废弃岗亭打扫出来,供徐大爷和吕荣免费使用。
祥和社区的做法并不是个例,在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的凤凰家园社区,社区空地上的一排黄色的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。去年的3月份,红谷滩区残联、凤凰洲街道共同打造了这个“残疾人就业创业庇护工坊”,吸纳了社区里有一技之长的四名残疾人,为社区居民提供修锁、修家电、修补衣服的服务。
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家园社区的“残疾人就业创业庇护工坊”(央广网见习记者 郇康新 摄)
“有修补的来修补,没事的时候大家也会自发来这里坐一坐。”社区的居民章成玲说道,现在这个“残疾人就业创业庇护工坊”不仅是社区居民零碎生活的“杂货铺”,还成为大家聊天唠嗑的场所。
据统计,近年来,南昌市有关部门和街道社区积极发挥作用,以多种形式提供帮扶,在南昌市城区设置“小修小补”摊点700余个,其中超过1/4摊点免费提供。
首先就是收入不高,是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共同现状。祥和社区的徐大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缝补一件衣服不超过10元,每天最多也只有四五名客人,满打满算,一月收入不超过两千块钱。
“挂锁、插芯门锁、抽斗锁,我都修过,但现在的密码锁越来越复杂,我是线岁的修锁匠衷小平摇着头和记者说。现如今,锁具升级换代,原来的机械锁升级为指纹锁、密码锁、面容锁,对机械锁原理了如指掌的老手艺人,面对这些智能锁感到茫然。
和衷小平有相同困惑的还有吕荣,“现在的小家电越来越智能,手机遥控,全屋联网,东西功能越多,坏了就越难修理”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各类生活家电不断迭代。功能更齐全的同时,也对坚守在“小修小补”岗位,普遍年龄偏大的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考验。
居民有需求,从业人员又面临着收入偏低,整体年龄偏大的窘境。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更好回归居民生活的同时,服务好居民呢?
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有关政策,鼓励技术纯熟的从业人员招收学徒,并给予资金帮扶。而针对具有独特性、稀缺性、即将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,还要做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备。”长时间关注城市“小修小补”问题的江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授傅慧平说道。
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更好回归居民生活?付慧萍认为,社区之间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。各个社区可以探索建立一个专门的“小修小补”服务平台,形成一个集中、便捷的服务网络,既方便居民找到修东西的人,还能增加修东西的人的曝光率和业务量,这样就能找到两边的最大公约数。
随着社会在发展,生活也慢慢变得智能化。但是,看似琐碎的“小修小补”,却是节约的美德传承,更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一部分。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更好回归城市的生活,有关部门在完善店铺经营场所的“硬件”保障同时,可以试着从融入社区服务功能、增加技能培训等方面,做好“软件”服务,相信,更多的修补服务将有序回归,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。
如何让“小修小补”行业有序经营、良性发展,为城市增添烟火气?近日,央广网记者在南昌市多个社区进行观察,看“小修小补”如何更具“民生温度”。